《过秦论》教学资料(4份)
- 资源简介: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4份)
【练】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结】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预】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doc
【讲】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
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
……
【结】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作为一篇政论文,作者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
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使其观点具有了无可辩驳的信服力。请将文中的对比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对比有: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有两个作用:(1)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2)和陈涉对比。 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
3.本文有大量的对偶和排比,使文章一泻汪洋,气势磅礴。试举例说明。
本文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
……
【练】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
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赢粮而景从 D.百有余年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
……
【预】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贾谊 字号
朝代 西汉 籍贯 洛阳
生平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 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 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主要作品 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很有名。
作品风格 他的政论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二、文本知识
1.古代政论散文
简称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古代政论文往往配合策对(向君王提出治国安邦策略的论文),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举例、对比论证手法,运用排比手法,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