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配套资源包:第二部分第二单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课时集训,13份)
- 资源简介: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配套资源包:第二部分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课时集训,打包13份)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 专题讲座.ppt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1节 第1课时.ppt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1节 第2课时.doc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ppt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3节 第1课时.ppt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3节 第2课时 知识清单.doc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3节 第2课时.doc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4节 第1课时.ppt
第2部分 第2单元 第4节 第2课时.doc
第2部分 第3单元 第1课时.ppt
第2部分 第3单元 第2课时 知识清单.doc
第2部分 第3单元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唐]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其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对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战事紧迫。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 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第2课时 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
……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