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论如析薪》检测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四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4/30 15:00: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论如析薪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doc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单元检测).doc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
  ……
  单元检测卷(四)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答案 B
  ……
  单元写作学案
  训练目标  议论文如何析事明理。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那么,什么是理,该怎样讲理?
  所谓“理”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事理”和“情理”,另一个层面是指“哲理”。我们只有把“常理”提升到“哲理”的层次,文章才会有质感、有厚度。
  议论文要想写得有质感、有厚度,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说理的过程予以具体地展示。这种展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在“横”的层面上以构筑分论点的方式来展开思维的过程和层次。把道理讲得既理足气盛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就要求在展开思维过程的同时,将道理讲得有层次、有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内容上有类别,层次上有深浅,时间上有先后,思维上有“同””异”,惟有如此,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才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二)在“纵”的方面,讲理的过程应该是紧扣思维的过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体内容,构成文章讲理的主要内容,使其在“纵”向的趋势上“讲深讲透”。其结构上的具体表现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二、将“事理”和“哲理”结合起来,使得一篇文章“讲理”的过程自然地形成梯度。如果说“纵”向和“横”向的讲理、梯度的增加使文章的厚度增加的话,那么,由“常理”到“哲理”的内容梯度的增加,实质上是文章的“质感”的增加。
  (一)所谓“常理”就是众所周知的一般人所认同的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理”。如“人要生存就要讲信用”“人活着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团结就是力量”“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总之,举凡人之伦理、亲情,国家民族大义,朋友相处之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等等。可能有人认为“常理”无须多说,甚至不把“常理”当做“道理”。实际上大错特错,正是这些“常理”,才使得文章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