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人生如舞台》单元检测题
- 资源简介:
人生如舞台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doc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人生如舞台(单元检测).doc
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卷.doc
第三单元 人生如舞台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似”
杨 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理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想象、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理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1.下列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
……
单元检测卷(三)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进课堂
“京剧进课堂”消息传出,社会各界的争议一直不断。这场争议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十省市共200所中小学试点京剧走进音乐课堂”本身,对探究包括京剧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如何传承,对思考我们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应秉承何种态度,无疑都具有标本意义。
围绕京剧进校园的争议,大致有两类:一是京剧究竟该不该进校园,一是只有京剧进校园品种是不是单一。有的家长闻听消息,首先担心的是“会不会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有的学校则表示“我们的音乐老师根本不懂京剧,怎么教”;甚至有人说,孩子更喜欢流行音乐,哪怕学点交响乐也好,“让孩子学咿咿呀呀的京剧,这是把成人意志强加给孩子,恐怕适得其反”。这类争议犹如“第一反应”,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京剧在当代的尴尬境遇,也映照出一些人潜隐的心理焦虑。其实,京剧课只是纳入试点学校一至九年级原有音乐课程之中,没有增加学时,是考查而非考试科目;是让孩子们赏析,而非培养戏迷票友。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会因此增加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倒要自问,在我们心中,是不是把应试教育看得比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情愿每个周末带着孩子奔波于参加钢琴班、小提琴班,以期用“特长”促进孩子升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们是否真的喜欢钢琴和小提琴?如果京剧能算“特长”,学校以没有教师懂京剧为由不开这门课,有几个家长能答应?
早在几年前,北京、上海、江苏、甘肃、黑龙江等地,就有中小学尝试了京剧进校园。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其他一些自主尝试的学校,也是效果良好,不曾引发争议。武断指责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是“成人本位”,说到底,是成人自己对这项民族文化瑰宝艺术缺乏了解,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我们应该持多元文化态度,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精华,但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现代化,越要有效防止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守望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1.下列对“京剧进课堂”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京剧进课堂”对传承京剧这种民族传统艺术有重要的意义。
B.“京剧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C.“京剧进课堂”能够使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和钢琴、小提琴一样成为中小学生的“特长”科目。
D.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京剧进课堂”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意识。
答案 C
解析 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要使京剧成为中小学生的“特长”科目。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单元写作学案
训练目标 学会把记叙文叙述得生动感人。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体现“记叙”性质
记叙文分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和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两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着重表现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态,多运用描述性语言;以叙事为主的文章,着重叙写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多运用叙述性语言。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
2.要妥善处理好材料
记叙文的材料是用来表达中心的具体的人、事,文章的中心是从具体的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要处理好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材料要有详略,表现中心的详写,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
3.要讲究感情真挚
记叙文叙事记人的目的是要表达思想感情,感情真诚恳切,可感染人、打动人。“感情真挚”就是要求作者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抒发、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能虚情假意,更不能无病呻吟。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上,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包括作者所想,只要符合此时、此地、此人、此事,就可被称为“真”。
4.要精心设计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也就是统摄连缀各个场面的纽带。线索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节线——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来结构全文。
(2)人物线——以记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及其主要特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