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有19道题,约7440个字。
丰台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2015.1
1.本试卷共6页,共四道大题,19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北方风筝的制作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溶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还是从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书中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风筝的制作工艺。这部书激发了广大手工艺人的热忱,受到他们的推许;那些身无长技的贫苦者也沉尽其中。一时间,北京前门附近出现了很多受益于《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风筝艺人,他们所扎的风筝被称为“曹氏风筝”。“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是曹氏风筝动态美的精髓所在。在制作上,曹氏风筝将传统的扎糊手法演变成了一门综合性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热忱(zhěn)悠久
B.热忱(chén)溶合
C.精髓(suí)沉尽
D.精髓(suǐ)演变
(2)文中“推许”中加点的“推”字正确的义项是(2分)
A.推迟B.推崇C. 推搡D.推测
(3)在文中画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泼洒笔墨于纸端B.飞燕翱翔于蓝天
C.鱼蟹游行于碧波D.小船飘荡于江海
2. 下面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 “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表达了作者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作者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送自己对朋友的劝勉和安慰。
D.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 学校举办拔河比赛,各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校刊记者向正在准备参加比赛的初一(1)班体委提出一个问题:“同学,假如,只是假如,你们班未能赢得这次比赛,你会怎么想呢?”下列回答得体的一句是(2分)
A. 为什么你认为我们班一定会输呢?
B. 不就一次比赛么,输赢还是要看开些。
C. 我们班一定会夺得这次比赛的冠军。
D. 比赛重在参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对下面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我的老师》)
理解:这是一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我们”对这位温柔美丽的女教师的喜爱之情。
B. 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鲁迅《风筝》)
理解:“堕着”反复出现,体现了作者在明白自己当时行为是对儿童(弟弟)天性的摧残后内心的沉重和痛苦。
C.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
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理解:三个“不肯……”构成排比,作者借众人的口表达了对差不多先生不为世俗事务所困扰的高尚德行的赞颂。
D.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理解:把哈尔威船长比作一尊黑色的雕像,表现了人们对恪尽职守、以身殉职的船长的崇敬之情。
5.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扁鹊见蔡桓公》写的是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故事,作者是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韩非。
B. 《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学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通过对父亲艰难买橘“背影”的描绘来体现浓浓的父爱。
C.《白雪公主》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德国格林兄弟在文中塑造了纯洁的白雪公主、善良的小矮人、恶毒的王后等生动的人物形象。
D.《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我”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
(二)填空(共7分)
6.默写(共4分)
送别是古诗中的常见题材。诗人或寄情于叙事,如李白《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两句,写远行前得见友人的惊喜;或移情于景物,如高适《别董大》中“,”两句,以黄沙千里、北风呼啸的壮阔景象折射出送别友人时的豁达胸襟;或直抒胸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道出了即使天各一方也难阻隔的深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