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字)
借联想和想像,拓展写作思路(课堂实录)
师: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句广告词——联想1+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联想的特点是什么?生:由此及彼,由甲及乙……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师:注意,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与之相关”,二是“其他事物”。请思考:由“绿”会想到什么?生:植物、春天、希望、青春。
生: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好。修辞中的比喻就是利用联想来完成的。什么是想像呢?生: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师:对。请大家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像。(随即板书“圆”)生: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
生: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
师:修辞中的比拟就是靠想像来完成的。
同一道作文题,我们若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联想和想像,就可以使思路洞开,文思泉涌。师:如何借“联想和想像”来拓展写作思路呢?
请以“流水”为题,展开联想和想像。(板书“流水”)(生思考、讨论)
生:《〈论语〉十则》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师:好。这是从题目到教材的联想。
生:水滴石穿。
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师:好。这是从题目到成语、俗语、谚语的联想。
生: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生:流水曲折,只要长流不断,最终百川归大海。
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好。这是从题目到名言警句、生活方面的联想。(投影呈现十多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请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说说想到了什么。)生:求大同,存小异。
生:活跃思想,大胆创新。
师:想得好。以上的思维是以文题(或话题)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像自行车的轮子,许多辐条(思维)以车轴(主题)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就是发散思维。(板书“发散思维”)谁能把“发散思维”的意思讲一讲?
生:写作时,要扣住题目朝四面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就用三五个字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一直到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全记下来为止。(师表扬概括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