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93
- 资源简介:
约2820字。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郁达夫。
2、体味作者选取平常之景表现故都秋景的写法。
3、感受作者融入景物中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把握作者对北平的深情。
4、品味本文细腻深沉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作者写景状物声色结合的语言之美。
2、通过讨论,点拨,理解作者诚挚而热烈的思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郁达夫对北平的深情,对祖国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选取平常之景表现故都秋景的写法。
2、体味作者把故都秋景与生命体验融合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读、练习时着重处理:①写的是什么景(写景对象)、②景物特点、③怎样写景、④景物(画面)是怎样体现特点的、⑤抒的是怎样的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千古文章总关情。“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整体阅读
1. 故都之秋,即是文中北国之秋,但文章里并非全部只写北国之秋,还有南国之秋。“故都的秋”主要特点是什么?在作者眼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写南国之秋?
(学生齐读1、2段 ,概括)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文眼。全文扣住三个特点来写,悲凉奠定感情基调。
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半开半醉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切怀恋的 “向往之情”。
2、问: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