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案+单元写作+单元检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7份)
-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长恨歌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2课 湘夫人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4课 蜀 相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5课 书 愤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检测(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写作(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1课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
马嵬坡
(唐)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山,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来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7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作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
三、相关知识
1.歌、行
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2.新乐府
开创这种新诗体的是杜甫,而运用得最为纯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白居易。因此,新乐府还是白居易一组组诗的名称。组诗共50首,内容十分广泛,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叙事组诗。新乐府与古乐府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再单纯模仿汉、魏、晋、南北朝乐府诗歌体制,内容大多反映民间疾苦。
……
第2课 湘夫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其诗歌的风格。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诗海拾贝】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人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 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背景简介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
王昭君
鲍 照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2.辨形组词。
①泻 泄 ②踯 掷 ③酌 灼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________文学家。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细部探微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 闲暇(xiá) 绰约(chuò) 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是近人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清淡、婉丽的诗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6.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