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学案
- 资源简介:
约9910字。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
【文本助读】
一、作者名片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63年入延川县立中学。1969年末返回故乡当小学教师。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的尝试。
1973年小说处女作《优胜红旗》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是其代表作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群众中引起轰动,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二、内容链接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的自尊心非常强,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有一种对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他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了他无尽的生活勇气,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做什么样的人,不管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活得很好。这种生活信念事实上一直支撑着他以后的生活。
他的同学郝红梅处境与他类似,也是每天等没有人了才来拿自己那份口粮。这种同病相怜的情况,使他们逐渐地走到一起。通过交流,他们也越来越亲密。
三、人物长廊
1.孙少平
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并且勇于同苦难作斗争。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衫使他在女生面前感到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然而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崇高的意念却从未在他的心中停止过。“路遥擅长在对生活的细腻刻画中纤毫毕露地呈现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压抑。”如《平凡的世界》中描写孙少平背石头的那一段文字,由此更能体现出孙少平在与生活的抗争中不服输的奋斗精神与其本身的鲜明个性。他在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的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地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新的天地。先去黄原当揽工汉,后又去铜川当煤矿工人,种种炼狱般的生活磨炼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他不但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抗争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崇高与自豪的心理感受。他的奋斗史中贯穿其思想的主线是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