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20270字。
河北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试卷综评】
试卷由小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五部分组成,基本模式与高考相同。亮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文言文阅读的断句内容,考查学生的语感句读能力。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四个选项都是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断法,难度不大。
二是背诵部分出现了理解性的情景背诵,既要熟背,而且要理解才能得分。这就避免了死记硬背,鼓励学生理解性记忆。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值得关注:
一是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大,区分度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涉及道德记忆方面的知识。若学生背景知识欠缺,则不易理解。
二是文言文的实词题,告诉考生:既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有总结归纳一定答题技巧,备考难度和范围有所加大。
三是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结合社会,有思、有变、有选择,考生只有具备了对生活的思辨能力和慧眼识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份成熟,方能解读材料的真谛和灵魂。这则材料的亮点在于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性。
总体来说,这套题没有在难度不大,考生如果备考充分,解答这套试题应该不存在较大难度。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向玉乔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深刻影响。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2日)
1.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隼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C.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D.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扩大范围。原文“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是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而非道德记忆。
【思路点拨】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人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主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C.关于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而集体道德记忆不同,是意向性的。
D.在不同的道德记忆框架内,个人主导着个人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集体主导着集体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