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字
浙大附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第Ⅰ卷(共42分)
(命题人:程继伍)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皈依 瑰丽 龟裂 循规蹈矩 岿然不动
B.赝品 筵席 笑靥 笔墨纸砚 狼吞虎咽
C.福祉 咫尺 旨意 趾高气扬 扺掌而谈
D.吟哦 淫威 湮没 一望无垠 寅吃卯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痊愈 舶来品 金蝉脱壳 滑天下之大稽
B.耽搁 园舞曲 休养生息 何其相似乃尔
C.辖制 满堂彩 飒爽英姿 强不知以为智
D.渲泄 杜鹃花 卷帙浩繁 化干戈为玉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得天独厚的旅游_________,成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商业运作的一大卖点。
②阿Q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 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③逆境_______可以催人奋进,顺境_______不一定导致人意志消沉。
A.景致 原型 固然/却 B.景观 原形 固然/却
C.景致 原形 诚然/也 D.景观 原型 诚然/也
4.使用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便民箱、井板盖、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B.“反恐”也好,“防化”也罢,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论怎样,布什政府都掩盖不了占领伊拉克的真正意图。
C.我和他素不相识,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自然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更不用说了解了。
D.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界是一个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才不至于落伍。
B.观察是写作的一道门槛,如果你不在观察上多下工夫,就贸然写作,那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C.最近,总公司又开展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活动,要在这个活动中健全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D.为了“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中国航天总公司在从1992年开始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9题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游”时却无不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对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生态旅游当前每年增长10%到30%,在1998年吸引全球900万人,连联合国也赶热闹,将2002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