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文言实词
江苏 周俊根
【命题透视】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字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言的不断演变,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产生相当的差距。因此,文言字词就成为理解文言文中难以突破而又必须突破的一道障碍,若不排除这一障碍,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就无从起步。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
观察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①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③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根据《课程标准》、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含句子翻译),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考点梳理】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__坐y_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②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③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④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⑤名称说法改变。如“衣(yì)”改称“穿”,“甘”改称“甜”等。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三是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四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②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被动用法);③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