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37
- 资源简介:
约2320个字。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诗的意象、象征手法和音律美的特点。
2、 反复朗读,加强对诗歌的想象、再现和感悟,从而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如何领悟诗人抒发的情感(知人论诗)。
教学重点
1、 指导诗歌的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语言。
2、 理解诗歌意象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在特定环境下所抒发的情感,懂得“知人论诗”。
教学辅助手段
借助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相关的几个意象,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诗歌欣赏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词,了解了《诗经》、唐诗和宋词。大家对现代诗喜欢么?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在79年前凭借一首诗而成名,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诗坛的雅号的青年才俊。这首诗就是《雨巷》,这个雅号就叫“雨巷诗人”,这位青年诗人就是戴望舒。现在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近戴望舒。
二、 全班朗读
教师正字正音释义。(板书:寂寥、彳亍、颓圮)
三、 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
教师:这就是让戴望舒一诗成名且得到叶圣陶高度评价的《雨巷》诗,下面我们来认识这位“雨巷诗人”吧。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是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代表人物。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他的诗将法国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化为一体,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四、 请一位同学朗诵《雨巷》
找节奏感。教师先范读第一节,然后学生读。
请同学点评。
教师点拨:朗读的情感流露(范读一节)。充满了一种忧郁美、浓重孤独感的氛围。
再请同学朗读。
读节奏、寻情感。将自己所理解的诗歌的意境尽量通过诵读表达出来。教师补充范读一节。强调要带着感情读诗。
五、 合上书本,请同学说说读完三遍后有什么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你认为这是一首什么诗?说说理由。
引出诗歌的意象。教师解释诗歌中“意象”的概念。(多媒体展示)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