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4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7/2 11:38: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00字。
《故都的秋》

点击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锁定重难点
重点:1、
难点: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FLASH引入秋意境。回顾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秋的语句。秋本是四季更替中极为普通的一个环节,就像日出日落,年年如是,可在不同的作家眼里或在同一作家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世界里。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1896年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人私塾启蒙,16岁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留日期间,与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其小说《沉沦》写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抗日战争时,参加抗日,流亡到新加坡或被宪兵杀害,年50。
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二、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调和文化味
1.解题引入: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就题目提出问题,引入整体感受:
本篇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景致?有着怎样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样体现郁达夫散文艺术的特点的?
3.听赏配乐朗诵,用心体会,然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体感受。
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悲凉忧郁的情绪基调、浓郁隽永的文化意蕴以及景中含情的特点,尽情畅谈。
三、指导学生扣住文眼,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1、思考:本文围绕着故都的秋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自由讨论:预测——学生会先说写了那些秋景,之后教师点拨除了写故都的秋景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南国(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
秋之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中外文人笔下之秋
2、提问:纵观全文,文中除了写北国之秋外,还写了南国的秋,请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
•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3、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4、提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