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3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7/2 11:30: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00字。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点击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感知、揣摩品味、讨论互动、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锁定重难点
重点:1、通过诵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特点。
2、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初步领略了故都的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味故都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先请大家欣赏一个FLASH。(教师朗读:“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自主·合作·探究
1、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如果是你,你愿意这样做吗?为什么?
(2)这是否表现郁达夫很矫情,在唱高调呢?
(3)故都的秋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作者如此深情地眷恋?
配乐朗诵3—11段,先播放乐曲《秋意》,并通过PowerPoint课件伴放秋意画面,渲染悲凉气氛,诱导学生尽量贴近作者的心灵,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要求:在伴放音乐的感染下,读得舒缓、深厚、沉静,声情并茂,尽可能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那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渗透在故都秋色中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请同学们圈画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呈现景物色彩的词语以及传递景物声响的词语。
(4)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郁达夫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先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到了哪些秋景?
(1)明确:碧空、牵牛花、草、槐蕊、蝉、人、枣树等。
(2)提问:作者分别给这些物象著上了怎样的色彩?(生根据刚才所画的词语给物象显示色彩)碧蓝、蓝、白、青、灰白、淡绿、淡黄。
从这些颜色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秋色主要是一种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明确:冷色调,带有很强的冷清色彩。
(3)提问:在文中,作者除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冷清的画面外,还引导我们走进了一个秋的声音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感受有哪些声响?(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口答)
明确:虫唱、驯鸽声、钟声、蝉声、雨声、人声、风声、扫地声。
讨论:A、诸多声音,给你感觉是喧闹还是安静?(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安静。
B、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技巧?(生思考,师点拨)
明确:以动衬静。王维有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种效果。——示例:“人闲桂花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郁达夫认为南国的秋比不上北国的秋,他认为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清、静、悲凉的特点。
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请同学们先自行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