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集
- 资源简介:
约350710字。
新课标语 文必修4
1 窦娥冤
山东省郯城县城东不远处,有一座高20米、周长150余米的孝妇冢。冢上芳草萋萋,四周松柏葱郁,冢前的石碑上刻记着一位东海孝妇的事迹。冢中所埋的孝妇,就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所塑造的窦娥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会失去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不久,婆婆为了成全孝妇就上吊自杀了。
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
酷刑进行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叫于公的小官吏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
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情,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率众到孝妇的冢前祭奠,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斗转星移,东海孝妇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广,最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加工,变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孝妇在临死的时候当众说:“我如果有罪,死而无冤,血当下流;如果有冤,血当逆流,大旱三年。”当孝妇被行刑时,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最后在郯城西南一个地方汇成一大片水洼,这片水洼被称为白血洼。至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据此故事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悲剧《窦娥冤》。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喧哗(xuān) 刽子手(ɡuì) 罪愆(qiān)
亲眷(juàn) 尸骸(hái) 甘霖(lín)
前合后偃(yǎn) 杳无音信(yǎo) 古陌荒阡(qiān)
(2)多音字
煞shā煞尾shà煞费苦心 提dī提防tí提挈
叨dāo叨叨令tāo叨扰dáo叨咕 解jiè押解jiě解放xiè解数
2.字形辨认
xián衔冤敷yǎn衍 造niè孽分niè蘖
jiē嗟怨cuō磋商cuō搓绳 kànɡ亢奋hánɡ杭州引hánɡ吭高歌
错kān勘不kān堪zhàn湛蓝
3.词语辨析
(1)分辨•分辩
“分辨”和“分辩”读音相同。
“分辨”指区分辨别,是对两个相类似的物体的区别与筛选,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是指对于别人的误解和诬陷,在言语上争论和驳斥。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近日,西班牙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电子舌”,能够分辨(分辨/分辩)出西班牙卡瓦起泡酒的不同类型,并能像试酒师那样自动辨别葡萄酒的等级。
(2)推辞•托辞
“推辞”和“托辞”都可以做动词。
“推辞”是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托辞”(也做“托词”)是指找借口,如“托辞谢绝”。另外,“托辞”还可以做名词,解释为“借口”。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当地的酒肆饭桌间,已很少听到喧嚣的喝酒行令声,摆在众人面前的清茶或饮料,代替了往日的杯杯浊酒,“我要开车”成为“今天不喝酒”的最好的托辞(推辞/托辞)。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近年来,办案民警数次走访调查,但犯罪嫌疑人周克华仍杳无音信,前不久传来这个罪大恶极的凶犯被击毙的消息,人们的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请说明理由:“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侧重很久没有了联系,没有消息。例句表达的意思是人不知去向,无影无踪,所以用“杳无踪迹”较合适。
(2)无数个旅游景点,因为影视文化,张开了腾飞的翅膀。抛开种种非议,对外景地来说,借助电影顺水推船为旅游业添一把火,这确实是一个契机。(√)
请说明理由:“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此处运用符合语境。
(3)这一对老夫妻是人人称羡的比翼鸟,在生活中,他们举案齐眉。近日,这对老夫妻也学着年轻人,补照了一张结婚照,在当地传为美谈。(√)
请说明理由:“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种,现存18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其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具有以下特点:
(1)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
楔 子
(卜儿蔡婆上,诗云)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2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3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财,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他数次问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4……
【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下)5
(卜儿云)窦秀才留下他这女孩儿与我做媳妇儿,他一径上朝应举去了。(正旦做悲科,云)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6(卜儿云)媳妇儿,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同下)
段解:交代故事的背景——窦娥悲苦命运的由来。窦天章在穷困潦倒之际,为抵债将女儿送与蔡婆婆做童养媳,自己一个人踏上未知的谋取功名之路。
第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