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26字。
22 短文两篇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文题解通]
◎导读
每当我们吟诵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时候,眼前是否出现了一个举止文雅、自得其乐的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一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不陋,再现了“陋室”主人即作者自己志行高洁和安贫乐道的思想。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已无遮雨盖”。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背景
刘禹锡写《陋室铭》一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86年)擢为南康郡守(今江西星子县)时写下的。他曾于府署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知识览通]
◎语音
德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牍 (dú) 蜀(shú)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多音字
tiáo调素琴 tái苔痕上阶绿 fán可爱者甚蕃 xiǎn鲜有闻
调 diào调动 苔 tāi舌苔 蕃 fān番茄 鲜 xiān鲜美
◎字形
濯:濯洗 馨:馨香 苔:苔痕
擢:擢用 罄:罄竹难书 怠:怠工
儒:鸿儒 牍:案牍 亵:亵玩
蠕:蠕动 读:读书 衷: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