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AB两卷,约8659个字。
2006级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总分
卷首赠语: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各路英豪齐比拼,舍我其谁占鳌头。
A卷(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 共22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苋菜(xiàn) 发怔(zhēng) 撂高(liào) 褒贬(bāo biǎn)
B、箍桶(gū) 马趴(pā) 健脾(pí) 荸荠(bíqí)
C、忌讳(huì) 招徕(1ái) 薏仁(yì) 馄饨(hún dūn)
D、厨柜(chú) 锑头(tì) 凤哕(suì) 橄榄(gǎn lǎn)
2、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 ( )
A、正襟危坐(理好)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B、朔方(北方) 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C、家醅(泛指酒)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D、从流飘荡(顺从) 袍敝衣(敞开)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磨磨蹭蹭 粗制烂造
B.正经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C.广袤无垠 黯然失色 藏污纳垢 美不胜收
D.相形见绌 沧海桑田 相辅相承 冥思遐想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也不明白《放下你的鞭子》一文中的汉子为什么要打香姐?
B、你说:“我像云,无影又无踪” 。
C、苏珊·安东妮是一个信念坚定、坚忍不拔的女权运动领袖。
D、欧阳修与民同乐;范仲淹和天下共忧。
5、郭沫若在《雷电颂》中,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都写了风雷电,但两者的象征意义不同。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族心理不同。俄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高尔基用雷电象征正义的力量,郭沫若则用它象征黑暗势力。
B、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象征体的特征也不是单一的。作品的题材、主题、作家的写作角度不同,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便可以随之不同。
C、标题不同,主题也不同。高尔基歌颂的是海燕,对立面自然县雷由郭沫若则是直接歌颂雷电。
D、时代不同。高尔基写《海燕》是在1901年,而郭沫若写《雷由颂》则是在1942年。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 。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①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 ②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③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 ④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0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卷(50分)
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4分)
由于靳尚等人的谎言欺骗,群众不明真相,以为屈原真“疯”了,宋玉也趋炎附势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婵娟对屈原的品格笃信不移。
(1)趋炎附势:
(2)笃信不移:
二、模拟一家人(爷爷或奶奶、爸爸、妈妈、自己)在饭桌上就如何过中秋节这一话题展开的谈话。(可用方言)(4分)
爷爷或奶奶
爸爸
妈妈
自己
三、诗歌赏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