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4410字。
1、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一、走近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 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 、 、 。
二、了解背景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
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摺叠( ) 瞥( ) 揠( )苗助长
蕈( )菌 涸( )辙 脉( )络 脉脉( )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涸澈 葱笼 攀援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葱茏:
猗郁: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课文既然可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2.在作者眼里,绿枝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引为绿友,是因为常春藤有一种绝不改变的品性,有一种“永远向着阳光”的执著,有一种“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卢沟桥事变,祖国山河沦落,正像悲囚系而枯萎的常春藤;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那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是中华民族光明前景的信仰。常春藤是作者向往光明的象征,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