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文字素材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850个字。
解放初,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在高淳挖掘出目连戏3本。1958年,江苏省戏曲学校开设目连戏班,聘请教师,招收学员,排演了《滑油山》《雪里梅》《孝妇卖身》《老驼背少》《王妈妈骂鸡》《赵觉打老子》等戏。1960年,因学校调整,目连戏班撤消。目前,高淳目连戏成为濒危剧种,挖掘传承已是刻不容缓。
【知识介绍】高淳阳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又叫“太平戏”,由做法事发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较浓。高淳自汉晋以来佛道盛行,道观庙宇遍布全境,尔后演唱目连戏的戏台也应运而生。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锣鼓节音,不被管弦”。
高淳阳腔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其剧本源于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高淳艺人在流传中进行了增删,并融入高淳地方习俗、方言、风情。现存剧本有三种。
高淳阳腔目连戏不仅具有宗教性,而且具有包容性和地方性。阳腔目连戏在演出过程中与地方习俗相结合,掺杂了各种祭祀仪式。在唱腔上,结合高淳“高腔”,并吸收了“道士腔”和宋元杂剧中的戏曲声腔,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阳腔”,曲牌达140多种。在音乐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说唱均采用高淳方言,并运用帮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淳阳腔目连戏的角色行当为:生、旦、净、丑、末、外。此外,尚有武行,专演“武场”。武场吸收了民间武术杂技,难度很大。根据现有资料,按师承关系可排查五代,第一代艺人为清道光年间高淳人袁胜、明春等。
如今,高淳阳腔目连戏不再有濒临失传之危。高淳县文化部门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现已恢复部分阳腔目连戏的演出,中断近六十年的阳腔目连戏又重新走向舞台。
乾隆皇帝的时候,宫廷里可以演10个通宵。高淳的有5个版本,分别是九宵本、七宵本、五宵本、三宵本、两头红本(一宵本),即有分别可以演出9、7、5、3、1夜的本子。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失去九、七宵两个本子,1954年淹水,失去五宵本,目前仅存三宵本(两个版本),两头红本一套。经过多方寻找,本人已经将这三个本子全收囊中。
《阳腔目连戏》本一套三册,1957年从高淳收集,作为内部本出版少量用于交流,至今没有再版,市场上几乎没有。本人从各旧书店分别寻得,单本零卖市场价有一本是150元一册,合成一套自然远不止三四百元。不过,有价没市场,除了我这样有特殊癖好的人买,大概无人问津。两头红本,1935年从高淳定埠乡收集,被传至台湾,今首次出版,售价290元(台币),我花人民币120元购得。《超轮本目连》,1986年从高淳凤山乡东村发现,系高淳县佛教协会会长吴侠的养父超轮所抄写。超轮是凤山彰教寺和尚,精通目连戏,1960年去世。此也为首次出版,价格:台币360元。今以人民币129元购得。
高淳人骂人嘴馋:你这个东西,馋落同刘氏格娘一样。其实,指的是傅萝卜的娘刘氏。傅萝卜父子吃斋,傅外出时叮嘱母亲刘氏在家要吃斋,刘氏表面答应,儿子一出门,她就开戒,吃鸡吃鸭,为了防止儿子发现,将骨头全部埋在后花园。
清末高淳解元王嘉宾也是目连戏师。王嘉宾(1865——1913),字麓铭,高淳下坝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