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3170字。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孟子名言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