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500字。
第三单元 深邃的人生感悟
第6课 唐诗三首
问题导学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2.《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的意境。
3.《锦瑟》一诗运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主探究
感伤自然,感伤时事,感伤社会,感伤百姓……古代诗人大都属于“感伤主义”者。请问,作为平民百姓,我们是否有必要拥有如此多的“感伤”?
文法导析
《蜀道难》
1.善用反复,突出主旨。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串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登高》
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锦瑟》
1.运用比兴手法,使意境凄迷,引人遐想。
诗人在开头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引用典故,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在颔联与颈联中,以“庄生梦蝶”“望帝伤春”“鲛人珠泪”“蓝田玉烟”四个典故,即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寄托自己的遭遇和怅惘、悲伤、哀怨的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明言实,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用比兴手法开头,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认知与感悟。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满怀信心来到长安的李白,不但没有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还被朝廷权贵排挤,始终游离在权力之外。面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畏途”,李白左右为难,对“蜀道”无限向往,却又畏惧而且无力改变“蜀道”的艰险,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