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厄运》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2490字。
《论厄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凝练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问题探讨。
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深入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提炼文中的观点,找出体验作者观点的语句,学会正确对待逆境。
教学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上课之前呢,请同学们看这么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名言。说的是上天赋予你重任前,必定先让你经受种种不如意。
(翻译:上天将把重大使命赋予其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愁苦烦恼,使他的筋骨得到劳动磨练,使他身体受到饥饿,使他遭受穷困,让他的所作所为不称心如意,以这些来触动他的灵魂,坚定他的意志,增加他应变事物的能力。)可见,在孟子眼中这些所谓的困苦与不幸都是对一个人的历练。人的一生中确实会经历种种的不如意。那么今天我们要看看另一位哲学家,英国的培根,他是怎么看待这些困苦,这些不幸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培根的《论厄运》
二、重点讲析
1.走近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
2.解题: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三、设疑讨论——走近文本
1、文本阅读,提炼观点
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先从整体把握。
问:听课文录音,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提炼作者的观点。
明确: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自己概括: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