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6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9/5 16:57: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000字。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编写教师:马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的抒情基调,学习诗歌中意象的意义,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体会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诗的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和全诗的“画面美”,体味作者抒发的真情,体会新月派诗歌语言的“三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欣赏诗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师生多次朗读,学习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作者独有的构思、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练习写一首小诗。
  [学习难点]
  由作者独到的构思来理解诗歌中涌动的激情变化,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方式]
  把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朗读、问答、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适当的引领和分析。
  [学习课时]
  2课时
  [设备和材料准备]
  黑板,彩笔,多媒体,课内、课后练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掌握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大家都知道,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用诗的语言可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堪称我国现代新诗中的经典作品,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解题
  用多媒体展示交流
  1.关于“新诗”
  中国新诗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诗。新诗不仅是在时间上属于现代,而且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其主要特征是:(一)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集中表现了对人、人民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加强了创作主体的个性。(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三)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在探索创造各种表现形式,愈与外国诗歌趋同,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并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
  2.作者简介及当时背景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同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由此,他和闻一多成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追求诗的艺术美,使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这对于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主张诗要讲究格律,但他们写的并非全是格律诗。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宣传新诗格律化主张。30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