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67
- 资源简介:
约4000字。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编写教师:马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的抒情基调,学习诗歌中意象的意义,理解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体会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特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诗的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和全诗的“画面美”,体味作者抒发的真情,体会新月派诗歌语言的“三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欣赏诗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师生多次朗读,学习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作者独有的构思、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练习写一首小诗。
[学习难点]
由作者独到的构思来理解诗歌中涌动的激情变化,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方式]
把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朗读、问答、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适当的引领和分析。
[学习课时]
2课时
[设备和材料准备]
黑板,彩笔,多媒体,课内、课后练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掌握节拍与押韵,着意分析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大家都知道,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用诗的语言可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堪称我国现代新诗中的经典作品,历来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解题
用多媒体展示交流
1.关于“新诗”
中国新诗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诗。新诗不仅是在时间上属于现代,而且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其主要特征是:(一)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集中表现了对人、人民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加强了创作主体的个性。(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三)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在探索创造各种表现形式,愈与外国诗歌趋同,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并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
2.作者简介及当时背景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同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由此,他和闻一多成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追求诗的艺术美,使新诗在艺术技巧上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这对于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主张诗要讲究格律,但他们写的并非全是格律诗。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宣传新诗格律化主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