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3670字。
作文备考之选材
安徽临泉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姚启武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作文优劣的评价点。
2、 明确作文内容在选材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高考作文我们以前谈的也很多了,但是在模拟练习中仍然发现很多同学写作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从今天起我们就考试作文再与同学交流几点意见。
二、概述
阅卷老师评价一篇作文好坏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请同学试着说)
明确:我们知道考试作文和平时作文不同,它的接受主体是限定的,就是阅卷的老师。所以我们创作的产品首先需要打动的是他们。而他们评价高考作文优劣也基本上有相似的标准。这些评价点在这里我们概括为五个方面:内容、语言、结构、文体、书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几方面我们都须注意。今天我们就内容在选材方面的注意事项先明确地谈一下。
三、内容之选材
内容包括审题、立意、观点、材料。审题和立意我们以前谈的较多,审题不清就会立意不明,显然观点也都站不住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现在大多学生基本上能在审题上有所建树,跑题的不多了,特别是现在的话题作文为我们审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同学完全有可能,完全有能力把审题、立意工作做的更好。但是我们高三学生随着功课压力的日益繁重,我们看的课外书少了,我们关注的周边信息少了,我们了解到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少了,这样体现在我们作文中的材料也少了,特别是较新鲜,有创意,能打动阅读者的材料几乎不见了。而我们常说的作文创造性体现在内容上不单是观点新,同样重要的是用新颖的材料去陈述、去烘托有创意的观点。怎么办?还是一句老话:积累积累再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我们要想作文有个好成绩我们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我这里概括了几个方面的要求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复习时有帮助:
1、两耳多听窗外事,一心要读时事书。
我请同学帮我解释一下这句话。(请同学说明)
你觉得除了积累知识,我们还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虽然时间短,任务重,材料的积累工作我们仍然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作文要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人之常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关注国计民生的心,都有一片了解国际时事的热情。不难发现以开阔的眼光,思辩的意识讨论现实社会的时鲜问题的作文往往能得高分。比如,2004年全国卷Ⅰ,让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位同学的满分作文《把“意见”刻录成光盘》(见课件)。
文章作者引用了很多时鲜材料,我们同学也可以,想想我们可能04到05年又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们又可能会用到什么样的素材呢?(请同学想着回答10件)
我们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收获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多留心一下周边的人、物、事,多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上的人、物、事。如:身边涌现的新鲜人物,新鲜人物做出的新鲜事情,人们的反映,你的评价等;如:人大会议刚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大陆和台湾关系、春节台商包机,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等。国际上印度洋海啸,恐怖活动,巴以问题,中东战争与和平等。有的同学喜欢明星,有的学生喜欢足球,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有的学生喜欢电影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间有时间有能力去关注的。我们生活中缺乏的是一种发现的意识与精神,我们的时间不容我们去慢慢培养这种意识,我们必须现在就做起。
2、汲取既有材料的养分,借鉴古人留下的资源。
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2004年全国卷Ⅱ让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四川考生一篇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见课件)……。
请同学给这篇文章打分,说明理由。(请同学进行评析)
“道前人所未道”是我们作文创新的主要手段,其实我们作文的创新还在于“道前人所不常道”。我们以前占有的材料可能有别人不常用的或材料的某个角度别人没有用过的,我们要想使作文较深刻较有新意这些材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键是怎么从这些既有材料中找取为我所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筛选。
或许有同学说我也想到了,但说不好,归根结底还是我们驾驭材料的能力仍须加强。有一篇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街亭失守,孔明之过》,这种材料是我们都熟知的,但作者看到了诸葛亮用人失误的一面,从而使文章内容较显新鲜。我们作文中还有诸多反弹琵琶的文章大多很成熟。
3、结合文旨,展开联想;放飞思绪,大胆想象。
观察、联想、想象、创新是写作的四大要素。联想和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人们常说它们是开启知识迷宫的钥匙,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文不幻不文”,幻就是想象,文学作品允许合理的想象,从古到今的各种文论都有强调想象与联想的重要行。我们须要围绕中心对既有材料进行各种渠道的联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象更是对历史、未来,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各方面进行虚构。所谓的“化大为小”其实就是要把话题与我们想象中的较小的切入点联系起来,正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如:2004年高考试题江苏卷让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