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5/26 11:49: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3930字。

  大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语       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 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听觉叙事初探(节选)    傅修延
  文学研究领域的“听觉转向”,表现为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听觉叙事”这一概念逐步为人接受,对其内涵的认同渐趋一致。国外这方面的开拓之作,应属加拿大的梅尔巴•卡迪-基恩2005年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该文将声学概念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对伍尔芙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作了富有启迪性的研究,指出“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但感知的却是同一个现实。具有不同感觉的优越性在于,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以上简略勾勒显示: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视听失衡现状的一种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一个前景广阔的的领域正向研究者发出强有力的召唤。
  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于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更为重要的是响应文学内部因听觉缺位而郁积的理论诉求。众所周知,当一种感官被过度强化,其他感官便会受到影响,在当前这个“眼睛”全面压倒“耳朵”的时代,人们的听觉已在一定意义上为视觉所取代。迄今为止的中西文论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文论术语,如“视角”“观察”“聚焦”“焦点”之类,全都在强调眼睛的作用,似乎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同时也在用耳朵和其他感官接受信息。我曾多次提到,“视角”之类概念对天生的盲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因失明而变得灵敏的耳朵也无法“聚焦”。眼睛在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出现向视觉的严重偏斜。前些年有人批评国内文论在外界压迫下的“失语”表现,其实“失聪”更是中西文论的一大通弊。
  “失聪”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深层原因为人们忘记了文学最初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在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故事的结尾,人们发现听到的事件原来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之中,但这也揭示了“听”是一种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听觉不像视觉那样能够“直击”对象,所获得的信息量与视觉也无法相比,但正是这种“间接”与“不足”,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麦克卢汉用“热”和“冷”来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寡:“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或译为“卷入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听觉与视觉相比要“冷”得多,参与者的想象投入(卷入程度)也要高得多,因此必然是更“酷”(cool)的。
  听觉不但比视觉更“酷”,其发生也较视觉为早。人在母腹中便能响应母亲的呼唤,这时专司听觉的耳朵尚未充分发育,孕育中的小生命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体外的刺激,而眼睛在这种状态下全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质决定了人对声音的反应更为本能,T.S.艾略特将艺术范畴的听觉反应称为“听觉想象力”,他说这种想象力能“深入最原始、最彻底遗忘的底层”,唤起与原始感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想象与感动;与此异曲同工的是叶芝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都用来把诗歌中为视觉而写的语句清除干净”。《红楼梦》第40回林黛玉说李商隐诗中她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此语应视为曹雪芹本人的夫子自道,因为小说有太多地方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要而言之,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这一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尚未获得本应有之的深度耕耘。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文学研究领域里“听觉转向”的一项是(    )
  A.涉及听觉感知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国外在这方面的开拓之作,是加拿大学者的论文《现代主义音景与智性的聆听:听觉感知的叙事研究》。
  B.“听觉转向”体现在“听觉叙事”概念渐被接受,对其内涵认同渐趋一致。梅尔巴认为,感受同一现实时,耳朵可能比眼睛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对世界的认识。
  C.当前,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是对视听失衡现状进行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使然。
  D.迄今为止的中西论文有过度倚重视觉之嫌,人们的听觉再一定意义上已被视觉所取代,视觉信号的传递可以代替一切。
  2下列对“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觉叙事研究是由于视听文化动荡,更是文学本身的听觉缺位。当前,眼睛在五官接受中的中心地位导致研究者的表达方式向视觉严重偏移。
  B.失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听觉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在文学中的价值,达到针砭文学研究“失聪”这一痼疾的目的。
  C.听觉叙事研究指向文学的感性层面,貌似浅薄,实则内蕴丰厚,迄今为止未获得应有的研究深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D.听是一种更具艺术潜质的感知方式──听觉不能直击对象,获得信息量相比视觉要小,但给人们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听觉比视觉更“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伍尔夫小说是典型的听觉叙事作品,她将声学与叙事理论相结合,塑造了诸多文学形象,研究她的作品,就可以达到听觉叙事应有的深度。
  B.麦克卢汉用“热”和“冷”形容媒介提供信息的多和寡:“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冷媒介”相反,《聊斋•口技》是全部依靠“冷媒介”解读的作品。
  C.《红楼梦》中有很多描写反映作者的听觉敏感。第四十回林黛玉说李商隐的诗她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就是作者借黛玉之口阐述自己的主观感受。
  D.在母腹中人能响应母亲的召唤,但眼睛却无用武之地,听觉的原始性决定了人对声音的本能反应,所以研究听觉比研究视觉意义更大。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俸。
  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