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ppt4
- 资源简介:
共15张,紧扣高考考纲考点同时兼顾文本的赏析,作文的拓展训练同时有同步学案约11750字。
《管鲍之交》导学案
日照一中 赵海民
【课题】《管鲍之交》(选读)第二单元 【课型】自读课 【学案序号】16
【课时】 1课时 【使用日期】2月24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熟读文本,理解实词“游”“事”“多”的含义和虚词“以”“与”“而”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穷困”“死”“羞”“耻”“下”等词类活用的形式与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司马迁借助典型事例凸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鲍叔不计个人得失、知人荐贤,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的高尚德操。
【学习重点、难点】
1. 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通过品味文本语言,提高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的能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学法指导】
熟读文本,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参照学案“问题探究”练习题和伴你学P22【基础过关】部分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共同体合作交流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背诵
“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小花,是宏伟乐章上的两个音符。没有友谊,生命之树就会在时间的涛声中枯萎;心灵之壤就会在季节的变奏里荒芜。”可贵的友谊,蕴含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在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蕴含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也蕴含在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千百年来,人们念着它们,受着它们的感染,演译着一幕幕动人的篇章。
教学过程 定标自学
一、《管晏列传》
本文选自《管晏列传》。“管晏”,指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相管仲和晏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婴辅佐齐景公治国,二人齐名,写成合传,故题名“管晏列传”。
管仲和晏婴都是大政治家,管仲有《管子》传世,晏婴有《晏子春秋》留传。司马迁在传记中仅仅记载了几则轶事,就把鲍叔牙、管仲、晏婴鲜活地刻画出来,高度赞扬了知贤、荐贤、让贤的高贵品德。管仲传,重点写鲍叔牙,他知贤、荐贤、让贤,这便是本传的主题。
二、鲍叔牙及管仲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后仕齐事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管仲】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颖上人。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后小白(齐桓公)得胜,管仲被囚。经鲍叔牙保举,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并尊之为“仲父”。 管仲在齐进行改革,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管仲被后世认为是法家的创始人,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也以管仲、乐毅自比,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孔子称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三、通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句读,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参考示例,回顾以往所学课文并借助工具书,将文中重要的多义实词积累到积累本上。
示例:【善】①形容词:译为“友好的,亲善的”——不如因善遇之//鲍叔终善遇之
②名词:译为“善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动词:译为“交好”——素善留侯张良
译为“善于”——京中有善口技者
译为“做好,处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积累任务:【游】【事】【及】等
(3)参考示例,回顾以往所学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梳理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示例:【于】介词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译为“在、向、对于、和”等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燕王欲结于君(2011年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