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实录18
- 资源简介:
约4730个字。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4月3日
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A+310教室
班级: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七(7)班
老师:范天娟
课前三分钟热身
师:7班的孩子们,就在昨天,老师还接到电话,问我想用外国语的孩子上课,还是用一外的孩子,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把咱7班的孩子带来,知道为什么吗?
生1:因为我们可爱(生笑)
生2:范老师想让我们走出校门,长长见识。
生3:因为老师一直带我们,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生4:我们很乖呢(生大笑)
师:好的,上课铃声已经响了,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一、一起来读诗
1.自由读诗
师:没有情,无已成诗,不抒真情,算不得诗人。而徐志摩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一首好诗(师板书:读好诗),我们一起读题目——
生:再别康桥
师:我们更要读好他的这首诗,还犹豫什么呢?我们读起来吧!(生自由朗读诗)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到两个诗节,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陈希哲
师:好的,请坐。
师:郭雪宜,你来读一节
师:好的,请坐。
师:梁子怡,你来点评一下吧!
梁子怡:郭雪宜读的时候,“轻轻的”读得太重了,没有与其他词区分开来,并且最后一句没有太投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师:恩,对,那你能不能再读一遍?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梁子怡读得很有感情,但是我认为读诗应该有延长,也有轻快的地方,梁子怡读得有些拖了,如果再明快一点就更好了。
师:点评得很好,梁子怡,你按照她给你提的建议再读一遍好吗?
师:恩,这次好多啦!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发现,我们读诗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读好诗呢?(板书:?)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2.结合背景读诗
师:请看屏幕,请大家读读上面的背景材料,并且提炼重要信息。
生1:徐志摩三次旅欧,并在康桥漫步
生2:1928年,他最后一次重访剑桥,并把缅怀之情融入诗中。
生3:整首诗表现了自己淡淡的哀愁。
师:好的,那么在这首诗中,哪几个诗节表现了诗人淡淡的哀愁呢?
生1:第一诗节。
生2:第七诗节。
生3:还有第六诗节。
师:同学们能够读出其中的哀愁来吗?自己先试一试。(生自由读)
师:现在有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第一诗节)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王锐霖的这一段朗读似乎有点太高亢了,不大符合这一小节的感情,最好再带入一些忧伤的情感。
师:你点评得很好,王锐霖,你能再读一遍吗?(生再读,全班鼓掌)
师:下面谁来读?(生读第7诗节)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1:田希涵读得没有感情,太随意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