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2400字。
广西桂林市全州二中语文组 蒋伟文
《〈呐喊〉自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四、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讲清“(好)梦”、“寂寞”和“呐喊”,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
《〈呐喊〉自序》,也就是作者鲁迅为《呐喊》一书写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复述鲁迅的生活经历
1、在这篇序言中,鲁迅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请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鲁迅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2、通观全文,你认为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的关键词有哪些?
——“(好)梦”、“寂寞”和“呐喊”
(三)鲁迅的好梦
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梦?
——“好梦”在该文中是一种比喻说法,是鲁迅年青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为在当时的理想未能实现,后来回忆起来,就如梦幻一般,所以称之为“梦”。
2、作者有怎样的梦想?他的梦想有怎样的变迁?
——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3、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是什么?
——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那就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鲁迅是怀着一个梦,一个救国梦走上文学道路。
(四)鲁迅的寂寞
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朗读课文“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到“在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用原文说说鲁迅的寂寞是怎样的?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
2、鲁迅怎样来排遣他的寂寞呢?他真的彻底消除了寂寞吗?何以见得?
寂寞中,鲁迅也想了些驱除的法子。先是“叫喊于生人中”,想以此寻求理解和帮助,然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于是悲哀更甚,寂寞更深。接着,鲁迅又施展“麻醉法”:一是“沉入于国民中”,不再谈用文艺“改变他们的精神”;二是“回到古代去”,“钞古碑”,和古人共处。这下子“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从表面上看,“麻醉法”是奏效了,但这“也似乎”三个字却泄露了天机:“麻醉法”不仅没有驱除鲁迅的寂寞,反而使他的“生命暗暗地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