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4/2 8:21:3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9330字,答案扫描。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一)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先秦时期起,个人就被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孔子把“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而他给“仁”所下的定义,一则说“克己复礼”,再则说“爱人”。这不但意味着“复礼”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意味着对个人要“克”,对群体要“爱”。其实这种观点并非孔子首倡,孔子的主张,至少在周文化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众所周知,在周武王灭纣以后,殷文化就日渐衰落,周文化的影响则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也正因此,最迟从周代起,贬抑个人就成为我国文化,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主流,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是贬抑个人的。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主张“为我”的杨朱,并且其学派一度颇有些影响,孟子甚至以之与墨家相提并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一种都没有,可见他们的学说很快便烟消云散,以至在汉代就已绝传。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以贬抑个人作为文化主流的社会里,杨朱的“为我”之学是无法站定脚跟的。此外,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较重视个人,但一则楚人在当时颇为中原地区所歧视,连其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再则即使是《楚辞》中的最好作品——屈原的作品,虽具有一种坚持自己理想、挺然不屈的精神,并公开宣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却又高唱:“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王逸注解说:“俨,畏也;祗,敬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则其政治思想实已接近儒家。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重群体而抑制个人的思想。所以,最迟在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也至多是一种在重群体的前提下又适当重视个人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国先秦的文学作品没有从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出发的反抗挑战之声,只有当诗人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时,才敢于愤激地挣击对方,《诗经》里的“变风”“变雅”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在这里,诗人对“谮人”的憎恨实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诗的最后一章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毛传》批注:“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毛传》所说,虽不知有何根据,但写这样愤激的诗而又署上自己的姓名,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样子,即使不是“将践刑”,恐怕也已作了“践刑”的思想准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矛头也始终只是指向“谮人”,对于相信“谮人”之言的王没有任何怨言,对朝中的群臣更满怀希望,因而吁请他们对自己的意见“敬而听之”。
  (摘编自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仁”,在他看来“仁”是“克己复礼”“爱人”,以他为代表的儒家主张重视群体贬抑个人。
  B.周文化重视群体贬抑个人,随着周文化影响的深入和广泛,这种思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的主流。
  C.杨朱主张“为我”,其实就是重视个人,其学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在当时影响较大,孟子曾将它与墨家相提并论。
  D.楚文化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人,尽管楚国远离中原腹地,但其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保持一致,跟儒家学说较为接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把以“克弓复礼”“爱人”为主要内容的“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其实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周文化中。
  B.楚国国君熊渠自称为蛮夷之人,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可见楚人当时被中原地区歧视的程度。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和“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都是屈原的诗句,却体现了不同的精神价值。
  D.在先秦时期,贬抑个人是文化的主流,那些敢于在作品中愤激地抨击对方的诗人,是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说明杨朱之学在汉代已经绝传,绝传的原因是其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合。
  B.屈原的作品被认为是《楚辞》中最好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已接近儒家思想,向重群体抑个人的方向发展。
  C.《诗经》里“变风”“变雅”中的不少作品,虽然从个人出发发出了反抗挑战之声,但这些个人都还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D.《毛传》和本文作者对《小雅•巷伯》一诗制作原因的理解虽然稍有差别,但两者都认为诗句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