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 资源简介:
约6340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构想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编写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必修教材相比,其专题性更强,选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如果沿用必修教材惯用的单篇教学模式,很难体现教材编写专题探究的意图,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从教与学的实际考虑,笔者以为可在各单元的专题下,相机设计几个子专题,对教材选文进行增删重组,通过对比阅读实现专题目标。
下面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例。
教材前言告诉我们:“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每章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赏析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赏析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这种运用演绎法的设计安排导之以法在先,目标比较明确,应该说是合理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但是它并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实情和认知规律,学生更多的是先接触诗文作品,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再作理性的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奥妙,实际上运用的是归纳法。因而,我们仍以教材各单元的学习重点为目标,改变一种思维路径,即从具体的作品入手,将有相关点的作品整合重组为几类或几个子专题,让学生在充分赏读的基础上,探究阅读古代诗文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第一单元内容拟整合重组为三个教学单位或子专题:第一,同写爱情,蕴意相异,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屈原的《湘夫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二,同题抒怀,同中有异,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第三,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将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第一个子专题
一、导入。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占有一定数量。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