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调研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有24胴体,约8740个字。
门头沟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九年级语文
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班级。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基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中相应的表格内。(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阔绰(chuò) 狭隘(yì)深恶痛疾(wù)
B.参差(cī)挑衅(xìn) 颓唐不安(tuí)
C.缄默(jiān) 教诲(huǐ) 坚持不懈(xiè)
D.琐屑(xiè) 星宿( sù) 大事渲染(xuàn)
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A.这张古老的羊皮纸是在一个精(制、致)的铁盒子里发现的。
“制”有“制造,作”的意思,“致”有“细密、精细”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致”。
B.生命正是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练)自己,成长自己。
“炼”有“用心琢磨,使精炼”的意思,“练”有“练习”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炼”。
C.语音的抑扬顿(错、挫)在语态中起很大的作用。
“错”有“交叉”的意思,“挫”有“转折”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挫”。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辨)的神气。
“辩有“争论”的意思,“辨”有“分析”的意思,横线处填“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王总一跨进会议室,参加研讨会的代表都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B.他在图书馆里目不暇接地读书,十分专注。
C.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掌握了足够的本领,肯定会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D.这次考试我终于及格了,老师让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合语境,选择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许多事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我们只需尽量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请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
A.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B.没有大海的壮阔,但要有小溪的优雅。
C.没有小溪的优雅,但要有大海的壮阔。
D.没有小溪的优雅,可以有大海的壮阔。
5.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①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增强安全意识,②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切实做到文明出行。
A.应该将①句中“原因”或“引发的”删去, 把②句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与“切实做到文明出行”调换位置。
B.应该将①句中“引发”改为“造成”,把②句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与“认真学习交通法规”调换位置。
C.应该将①句中“原因”或“引发的”删去, 把②句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与“认真学习交通法规”调换位置。
D.应该将①句中“引发”改为“造成”,把②句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与“切实做到文明出行”调换位置。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
B.《藤野先生》——鲁迅——《鲁迅散文集》
C.《出师表》——诸葛亮——《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D.《孔乙己》——鲁迅——《呐喊》
二、语文积累(共8分)
7.默写(5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2),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
(5),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名著阅读(3分)
《①》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②”“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就出自《③》这首诗。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学习雷锋精神,我区某学校初三(1)班学生开展“学习雷锋,践行北京精神”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主要信息进行概括。(4分)
【材料一】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之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认为雷锋是和平时期青年的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于是,1963年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毛主席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宣传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