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1/16 19:42: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9950字。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201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唐代女政治家、诗人上官婉儿的墓葬。墓葬长36米多,深超10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可墓葬却遭到过大范围扰动,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封门砖仅残余二层。考古学家在分析了这些破坏现象后认为,这可能是官方有组织的毁墓行为所致,而不是一般的盗墓贼所为。
  考古学家凭什么认为这是毁墓而非盗墓呢?那是因为盗墓违法,只能隐蔽作案。盗墓贼为了掩人耳目,通常只是挖一个竖井式盗洞,洞口只有两个畚箕大小,能容身体爬上爬下即可,省工省时省力,可避免塌方。盗洞向下挖的过程中,盗墓贼还会在洞壁上挖出脚窝,以便蹬爬。
  而这些盗墓中常见的做法,在上官婉儿墓葬考古中几乎都不存在,反倒是从甬道到墓室,大面积破坏迹象非常明显。这样做工程量很大,类似于大揭盖,显然不是那些偷偷摸摸的盗墓贼敢干的。所以考古学家判断是官府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地进行公开毁墓,也就不无道理了。
  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考古史上就曾发现过距今四五千年前龙山时代墓葬的被毁实例。如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曾发掘过65座墓葬,其中有5座可能是贵族的大墓,破坏比较严重,人骨和随葬品多被取走,或被抛弃在扰乱坑里。发掘者推测,这应属于有目的的掘墓扬尸性质,可能与某种战争相干。
  到了商周时代,像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或贵族的大墓,也多被取代了商王朝的周人有预谋、有组织地大肆毁坏过。那些毁墓的坑口几乎大到整个墓室,深度直达墓底。周人在毁墓过程中,把墓室随葬品洗劫一空,将墓主人遗骨严重扰乱,甚至还将棺椁拆毁或放火焚烧。周人毁掉商人祖墓的目的,是试图实现心理征服,“以绝殷祀”,防止商遗民借祭祀之名,聚众起事,复辟旧王朝。
  再后来,春秋末期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在民间传播甚广。话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受费无忌谗害,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来,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开掘了楚平王墓,拖出楚平王遗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
  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与政治惩戒相关的毁墓事件发生频仍,《新唐书》和《旧唐书》等都不乏记述。例如,在身居相位多年、权倾四海的元载被治罪后,朝廷曾派人掘毁元载祖上和父母的坟墓,劈棺弃柩。武则天专政时,徐敬业起兵谋反,武则天不但派人毁废其父和其妻的坟茔,也捣毁了墓志。
  与以贪财谋利为目的的盗墓相比,古人毁墓往往带有侮辱、复仇、绝祀、惩戒等政治目的。
  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先后为武则天和唐中宗等重用,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还曾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素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代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有着显要地位。然而,与她在任职和生活中过从甚密的一些唐代权臣,如武三思、太平公主、韦后等人死后,均被朝廷方面视为敌对政治集团,遭平毁坟墓,被政治惩罚。
  上官婉儿后来也因参与宫廷政变,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处死。她死后虽被高规格以礼安葬,而后来却又可能被朝廷或官方毁墓夷坟。这在唐代说来,算不得什么罕见的事。
  (《科学画报》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内容不属于上官婉儿的墓葬是被毁而非被盗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墓葬只出土了墓志和陶俑等少量文物,既没有棺椁,也没见遗骨,墓室铺地砖都被揭起。
  B.上官婉儿的墓葬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符合唐代贵族墓葬的高等级规格。
  C.墓葬并没有发现通常竖井式的小洞口盗洞,也没有发现洞壁上便于蹬爬的脚窝。
  D.中国历史上的毁墓现象由来已久,上官婉儿所在的唐代,毁墓事件发生频仍,史书上也不乏记述。
  2.下列有关古代“毁墓”现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已知最早的毁墓现象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破坏可能是与战争相关的有目的的掘墓扬尸。
  B.商周时代殷墟大墓的被毁情况极其严重,甚至会被拆毁焚烧,这多是有预谋有组织的毁坏,目的是防止前朝遗民聚众复辟,试图实现心理征服。
  C.春秋末期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在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行为可能与周人毁掉商人的祖墓的目的不同。
  D.古代毁墓行为有破坏墓室,洗劫随葬品,有时还会有扰乱抛弃墓主遗骨,毁坏棺椁,捣毁墓志。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的盗墓,洞口较小,是因为需要隐蔽作案,也是出于便捷安全的需要。
  B.与隐蔽违法的盗墓现象不同,毁墓常常是在官府的指挥下,光天化日下大规模进行的。
  C.古人对前人墓葬的毁坏,不是为了贪财谋利,常与战争有关,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
  D.上官婉儿的墓葬被毁,与她所处的年代有关,但考虑到她的生平,也可能具有政治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文帝即位,进封武陵郡公。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③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