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安徽省六安市苏埠中学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12/28 21:42: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8480字。

  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安市苏埠中学  林承鴻
  第Ⅰ卷(共6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每小题3分)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
  1.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义意思的一项是(    )
  A.“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B.“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C.“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等人都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德”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D.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两者又都离不开自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而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
  B.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理论和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理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C.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侧重从“比德”“畅神”的不同点角度切入,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释。
  D.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艺术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征,强调其对民族艺术和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或是经过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
  B.《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
  C.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
  D.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理论,标志中国人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并直接形成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
  二、文言文阅读、翻译和古诗名句(共33分)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