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阅读欣赏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中考专题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5/24 19:54: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8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310字。

200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阅 读 欣 赏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海浒学校(初中部) 李忠明
【命题分析】
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的命题突出了语言因素,着重考查理解能力,中考阅读考查的重点开始转向“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现代文已开始由阅读理解向阅读欣赏靠近。
 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考以下内容:
一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主旨的理解。记叙文主要考查文章记叙的内容、表现的主题。说明文主要考查对说明对象、说明的重点内容(特征)的理解。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和论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是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各异。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命题。议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来命题。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因此,命题者有时从线索、结构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另外,有的阅读试题以词语、句子、标题等为切人口,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整体理解的能力。解这类题,往往是“牵一处而动全文”。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孤立地、静止地回答问题,往往出错。
 题型上增加了主观性试题的分量。主要有以下12种类型:
  1.仿句类。这类题要求仿照文中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写出答案。
  2.摘抄类。题目要求考生摘抄文中有关句子,并说明摘抄的原因。
  3.积累类。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中语言积累的情况。
  4.感悟类。这类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的感受、领悟、启发等等。
  5.补充类。题目要求对文章的某个内容作点补充。
  6.联想法。此类题要求结合文章某部分,展开联想并写出相关内容。
  7.想像类。这类题往往要求结合语境展开想像答题。
  8.联系类。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或家庭、社会实际写出答案。
  9.话题类。此类题依据文章的内容引出一个相关的话题。
  10.评析类。此类题往往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形式,作或正或反的评析,具有思辨色彩。
  11.欣赏类。题目要求对文章的某一表达技巧答题。
  12.献策类。这类题要求读完文章后提出问题或对策。
要回答好这类试题,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
综合性试题的特点就是“综合”,要答好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它对我们平时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语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的掌握,还要把其他学科知识学好;不仅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善于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类,必要时能及时提取。解题时先认真回忆有关知识,及时把与试题相关的知识有效的提取出来,以备答题之用。
2、仔细揣摩题意,提炼答题信息
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解答试题时,要从题目和材料中筛选重要信息,并按要求处理好这些信息,针对题目要求作出简明的解答。
3、发散多种思维,合理展开想象
有些综合性试题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抓住关键的信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扣住语文特点,解答体现文采
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即综合性试题并非都是面面俱到的知识罗列,而是以其他知识为背景,借助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并非要考你其他学科知识,而是考查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 近几年来,中考阅读试题除了考查积累性阅读(主要是文言文)、理解性阅读外,还出现了鉴赏阅读和比较阅读。
鉴赏阅读试题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判定、分析小说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第二,区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理解其作用。
第三,理解散文中景物、事物的象征意义。
第四,理解散文、诗词形象含蓄的语言、内容及表现手法。
【考点破译】
1、基础辨识技能
文体阅读的基本识别能力。如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辨识小说的要素、新闻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叙述的顺序,说明的各种方法、论证的方法等。
2、概括技能
在中考试题上,主要表现为对语段的段意或内容要点的概括、对篇章的中心或论点的概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等。
3、分析技能
主要指语段层次,开头过渡结尾的作用,记叙的详略,说明的顺序,论证的过程等。
4、判定技能
主要检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5、表述技能
主要检查考生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通过文章内容把自己的体会,准确地表述出来
6、语言品味技能
即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章品析能力,即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含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句意,品味词与句子的表达作用,说明词句、段的表达作用等。
7、 感受评价技能
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感情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从文中内容出发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探究文章难点;结合文中内容提出看法与建议;就文中内容进行自由欣赏发表见解。
记叙文阅读
【知识梳理】
1、记叙文的范围、分类:
我们所说的记叙文是泛指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包括一般记叙文、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童话、寓言等。
根据教材所选的篇目,记叙文可以分为四类: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2、记叙的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析记叙的要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交代;一是间接交代。所谓间接交代,就是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打扮或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等,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示出来。阅读时,要注意透过人物及景物的描写,弄清作者所间接交代的时间、地点。
(2)一篇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人物,阅读时,要能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所谓主要人物,是作者所要重点表现的人物。作者通过主要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因而,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搞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而分清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又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意图。
(3)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有时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实际情况或表达的需要,有的要素可以省略。阅读时,还要注意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3、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4、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有的文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如《故乡》;有的文章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
5、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顺序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