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说课稿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12/1 22:17:1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80个字。

  《信客》说课稿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王新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客》。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对教材的理解
  《信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描写普通人人性的闪光点作为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形成自己健康合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年轻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待人,受到了人们的敬重的故事。在本文中,余秋雨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性思考形象化,将“诚信”的美德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用睿智典雅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诚信”变得具体可感。另外,这篇散文文笔凝重、语言警辟,不仅让读者读出了人性的美好,还能读出在社会进程中人们的诚信道德的衰微。
  二、对学情的分析
  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已经有了可循的方法。所以,学习《信客》时,信客身上的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等精神都会读出来的。但如果只停留在对信客这类人默默奉献的一种颂扬,我觉得还不够,我们还要置身于《文化苦旅》大背景下,读出作者的理性思考,让学生明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艰难发展的步履,呼唤宽容文化的回归,不仅在上世纪初,就是在当代也需要文化的坚守者和践行者。所以,讲授《信客》并不轻松,好在任重而道远,可以说《信客》在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用他的人生阅历来体会理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设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挖掘信客小人物的光辉
  3.感悟人生,催生责任。
  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与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正是这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那么,信客在长途跋涉中唏嘘感叹的是什么?《信客》这篇文章所折射的理性思考又是什么呢?依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信客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底层光芒。
  难点:捕捉《信客》社会背景遭遇的诚信尴尬,催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尽人生的责任。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的事业,所谓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由于学生对“信客”这个特殊职业比较陌生,我就从一张照片入手,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顺友来导课。因此,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
  (出示照片)他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独行;他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他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他就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顺友。同学们,在某些人的眼里也许像王顺友这样的人只是小人物,然而往往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和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在底层人的身上放射出穿越历史的光芒。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余秋雨先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