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17000字)
《咬文嚼字》讲稿
西城教研中心 张雪梅
同学们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两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朱先生的《咬》属文艺随笔,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 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
3、 从文章内容、写法及朱先生的治学态度、精神等方面获得启示,加以借鉴吸收。
第一课时
(一)解题:“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源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的“由不得你咬文嚼字”一句。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列的三个义项是:①过分推敲字句;②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可见“咬文嚼字”是个贬义词,正如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那么,在朱先生《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作者赋予“咬文嚼字”以怎样的新意呢?又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先进行整体阅读。
(二)、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心论点。大家知道,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开头部分提出;二是“水到渠成”,在结尾提出;三是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出(或蕴涵于文中)。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呢?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同时将自己生疏的字词注上音。
(阅读课文)
1、听后同学们是否可以判定:本文提出中心论点是在段末。采用这种提出论点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那么,让我们再仔细阅读最后一段,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
○第1、2句是过渡句,既总结了前文,又引起下文。第3、4句指明运用语言的态度是要有谨严的精神,养成好习惯;第5句则用三个“不能”,从否定的角度铺排,如果将否定句改成肯定句“他要勤,要细心,要在取得成绩之后仍谦虚谨慎”,就远不如一正一反的表达效果。第6句用“只有……才”的条件复句的形式,说明运用语言的要求和目标。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提取出三个要点: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要有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观察,这是从态度谈的;二是运用语言文字要力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从要求谈的;三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从追求的目标谈的。
○将这三点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由于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息息相关,而且在运用联想义时弄不好就会误用,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就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研究了《咬文嚼字》一文的中心论点,这节课的任务是继续就其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而借鉴吸收。
(一)分析评价
1、 评价论证特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都会发现:它不仅见解新颖,而且说理透辟,说服力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选例、叙例及析例方面很有特点。在议论文中,举例论证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但能用好却不简单。例子不够,道理站不起来,例子不典型,道理就不到位;例子分析得不好,道理也不深刻。那么,怎样才能使用得好呢?让我们从朱先生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本文在选例方面既充分又典型。先看具体是怎样做到选例充分的呢?
所谓选例充分,是说要保证一定的量。既不能过多,又不能过少,因为例子多了文章显得冗赘,例子少了,又不能支撑论点。所以,应该以能充分证明论点为宜。本文所引事例就做到了恰到好处。例如文章第6自然段在论述运用联想义的见解时,说到“烟”的联想意义,一连列叙七种,引诗文达四条之多,再加上省略号,使内涵显得十分丰厚,有力地阐明“联想意义丰富,并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的观点。
再如全文为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作者列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例1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例2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例3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又从正、反两方面引用了苏轼等人的诗文中的语句,从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本文正因为做到了引述事例充分,才使文章内容显得底蕴丰厚,如坚实的地基一般撑起了“论点”的大厦。
○文章是怎样做到选例典型的?所谓选例典型,是说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