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表格式。
石钟山记 苏轼
学 校 平谷六中 姓 名 张冬立
备课时间 2003.4.10 授课时间 2003.4.19
学习重点 1.解读课文,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2.学习苏轼不主观臆断的科学精神
3.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能力训练 1.根据需要筛选检索信息的能力
2.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1. 指导学生预习
① 石钟山因什么得名,苏轼在探究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找出苏轼对前人所说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评价
③ 本文作为游记,第三段有无存在的必要?
④ 查字典,看注释,积累词语“莫”、“适”、“是”“当”、 “殆”、“虽”、“鼓”
⑤ 翻译“古之人不余欺也”和课文第一、三段于作业本上。
2. 设计《石钟山考察报告》,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
3. 整合搜集到的材料,依据材料评价人物、事件,做到言之有据。
4.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关注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第二课时侧重文章内容的阅读和信息检索的训练,教师设计《石钟山考察报告》,学生依照要求,尽量用原文填写,以苏轼的身份填写报告,以此熟悉课文内容,锻炼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内容,以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对《石钟山考察报告》进行评价。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