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儒林外史》吗?
- 资源简介:
约8330个字。
你了解《儒林外史》吗?
撰稿人邓一曼
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儒林外史》可算是一部经典之作了,很多的故事以及人物都能够让人顺手拈来。但是随着深入的阅读,很多思考也浮上心头,对此作了一点探究,拿来与诸君共分析。
一、《儒林外史》名字的由来
前些年一部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风靡了大江南北,它的名字浅显易懂,和武林沾边,却又不是正统武林故事。那么《儒林外史》是否也是相似的意思呢?我们可以理解“武林”,那么“儒林”一词又是从何而来呢?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儒林传”,后代正史几乎都会为儒林立传(偶有称“儒学传”者)。按照《史记正义》引姚承的说法,“儒林”不仅仅是“儒雅之林”,更应是一群“综理古文,宣明旧艺”,最后“以成王化”的人。在《史记》里,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就算一位。以今天的概念来衡量,一般的文人学士大概是入不了“儒林传”的,得是有些分量的思想者才有这个资格。明确了这个标准,再来看《儒林外史》,我们就会发现,书名本身似乎就暗含了对于“儒林”的嘲笑:“儒林”当然是要堂堂正正居于“正史”名垂千古的,怎么却和“外史”搭上了关系?至于作者,他以写稗官野史自居,以洋洋洒洒一部“外史”与“正史”颉颃,也不像是在谦虚,倒更像是对“正史”的不屑,甚至是故意唱反调的。而从内容与结构来看,这部“外史”确实体现了对于“正史”的突破。
与正史中的“儒雅之林”相反,一部《儒林外史》,几乎颠覆了文人学士的群体形象。中学课本里必选的“范进中举”,让学生们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殊不知《儒林外史》里如范进般老实的已属上品了。周进、范进之流尚知进身路由举业文章,屡试不中也只是在家苦熬,闹几回疯癫最多也就是个斯文扫地,那心术不正如牛浦郎、匡超人辈,早就把坑蒙拐骗都用上了。至若严监生之吝啬,鲁编修之迂腐,权勿用之伪善……众“儒”粉墨登场,好戏连台,“真乃一时盛会”也!
二、吴敬梓为什么要写《儒林外史》
从整部作品来看,《儒林外史》是对传统读书人的一个讽刺,对科举制度也采取了很不善的态度,吴敬梓到底为什么要痛恨科举制度,为什么要讽刺这些读书人,原因又是为何呢?他想通过讽刺达到什么目的呢?
1.人生经历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