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8600字。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尤其是几个创作阶段与代表作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学习理解本课抓住传主一生重要事件进行评述的写作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面对挫折决不低头,为 了实现美好理想勇往直前生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10分钟识记落实)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他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同时发表了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翻译家。曾留学法国,学习文艺理论及艺术史。他翻译的罗曼•罗兰和巴尔扎克作品都是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主要译有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即《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和《弥盖朗琪罗传》)和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培尔上校》,以及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等。另外,他写给儿子的书信集《傅雷家书》,也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贝多芬传》原序(罗曼•罗兰)
25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1902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篷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在曼恩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4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拿去披露。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