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2000字。
 2004/2005学年下期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谢建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4分) 
 一、(30分,每题3分)
 1.对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谄媚 xiàn   自怨自艾 yì    暴殄天物tiǎn    在庠xiáng 
 B.胆怯 qiè    良莠不齐 xiù   刚愎自用bì     亵渎xiè
 C.投奔 bèn    悄然无声 qiǎo   穷兵黩武shú    彤云tóng
 D.龟裂 jūn    海市蜃楼 shèn   怙恶不悛 quān   迤逦yǐl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气概   三箴其口   泥淖    长嘘短叹
 B.树阴   试目以待    暧昧    馨竹难书 
 C.通谍   破釜沉舟    皈依    前踞后恭
 D.竣工   计日程功    嗔怪    瞠目结舌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里,人类通过苦难场景的记忆、心心相印的人性痛感和被灾难动员起来的共生意识,学习如何看待以往的发展?如何与自然相处?
 B.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起了不可抹杀的重大的作用。
 C.	我们学校不仅有红墙绿瓦的校舍,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两条大标语挂在学校教学大楼的醒目处。
 D.	“到底答不答应他的请求?我的小宝贝?”爸爸急冲冲地走进来,“人家正等着你的答复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4年的港台娱乐圈星光熠熠,在各项评奖中,要评最勤奋奖,首当其冲的应是刘德华,这可以从人们的掌声中感受到。
 B.高考复习不能只图快,要每个考点都复习好,从这次月考的成绩看来,你现有的文言文知识还是夹生饭,需要再补补课。
 C.我们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话剧团都办得绘声绘色,其中合唱队还代表我省中学生到南朝鲜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D.要使我省成为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的强省,还需要一个邯郸学步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都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	在抗击世界艾滋病会议的正式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	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豪华轿车——奇瑞·东方之子,做工精细,配置齐全,安全可靠,质量上佳。
 6.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
 A.	我国古典小说从内容上看,总是有头有尾,全始全终,不像西方短篇小说,往往只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横剖面,以一时一地或一人一事为中心,并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B.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人间喜剧》是他一生的创作,其中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另外三个是夏洛克、泼留希金和阿巴贡。
 C.	《柳毅传》是唐传奇,而《警世通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是话本小说或演义小说,明代的《金瓶梅》却是文人的独立创作,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一传统。
 D.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先后两次游览了赤壁,写下了两篇赤壁赋,入选课文的是“前赤壁赋”。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
 7.下列词语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B.而彼且奚适也。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之二虫又何知            此小大之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