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相关资料并教学详案
- 资源简介:
约6570个字。
《论语》十则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文章导读:
本文言简意深,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则讲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设计二)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人们便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设计三)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