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详案并相关资料
- 资源简介:
约7390个字。
《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异同词,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
2.培养学习文言文语感,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准确划分文章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课文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课文意趣韵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由此及彼联想,畅谈儿时的“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即便是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有一首儿童诗是这样写的:“蚊子是捐血中心的义工/到各地方去/强迫人们捐血/但是他们不验血/怎么知道能不能使用?”
蚊子是我们夏天最讨厌的虫子,可在小孩子的眼中却成了捐血中心的义工,这种想像很有意思吧!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年时会把蚊子想像成什么呢?他的童年又有哪些乐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沈复的这篇短文《童趣》。
(设计二)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 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设计三)学生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二、朗读:
1.一读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轮读,要求:要做到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二读课文,读得节奏分明。
学生自由读课文,标记节奏。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相关资料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一、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6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总共有6册,现已找到4册,其它两册已不知去向。《童趣》等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二、写作背景:
写作本文时作者已46岁,本文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即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文中所记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作者意趣即由此生成。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使他拥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三、文学常识:
《浮生六记》属明清小品一类,同类的还有李渔的《闲情偶记》、张潮的《幽梦影》、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等。实为散文小品,情趣盎然、韵味隽永、文辞简约、篇幅短小。
四、语言积累:
1.生字注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唳(lì)怡然(yí)凹(āo)凸(tū)
蹲(dūn)土砾(lì)壑(hè)庞然(páng)癞(lài)
2.形近字辨析
藐小(miǎo)怡然(yí)拔出(bá)外貌(mào)饴糖(yí)拨开(bō)
3.多音字辨析
强求(qiǎng)观点(guān)
强强壮(qiáng)观
倔强(jiàng)道观(guàn)
4.词语解释
张目对日:睁开。
余忆童稚时: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