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5/30 12:39: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590个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锦州市太和区第二中学  赵锦春
  一、课前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所写的一首抒发社稷理想的名篇。此诗前三节叙写了狂风暴雨对简陋茅屋的破坏以及由此而给生活在茅屋里的人们(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凄苦和无奈,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描写很见功力。最后一节诗人跳出个人生活的不幸,抒发了“广夏庇寒士”、“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理想,从而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片中,经常会出现战士们在弥漫的硝烟中大喊:“同志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冲啊!”这样的镜头,我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作用恰在于此。它会激励战争年代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它也会让和平年代的人们珍惜现有的稳定与繁荣,增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群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没有苦难生活的经历,他们甚至无法理解苦难。喜欢简单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他们思想的主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对于他们的欣赏眼光来说,是显得太冗长了,太晦暗了。怎样才能让他们进入情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呢?我把感悟诗歌主题,体会作者胸怀作为此课教学目标。有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有了对诗人精神的崇敬,他们才会欣赏这首诗,才会产生忧患意识,产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二、课中呈现
  1.情境演示法 揭示主题
  实验操作法在语文课上比较少用,但它直观、易于演示,往往更能说明问题。道具很简单:一个倒扣着的空粉笔盒,里面放两枝粉笔;一个倒扣着的铁缸子,里面也放两枝粉笔;一根木棍。操作也很简单:各自敲打,观看结果。据此推出如下思维主线:粉笔盒——茅屋——弱国;铁缸子——大厦——强国;木棍敲打——风雨侵袭——战争破坏;粉笔碎与不碎——人民的不同命运。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不稳固,人民会饱受战乱之苦;国家稳固,人民就可以安居乐业。
  这是对诗歌主题的一个深入浅出的渗透,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为学生最终接受此诗承载的民族气脉和精神打下铺垫。但前提是学生对杜甫及安史之乱的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课前我们复习了《春望》这首诗。
  2.谈话法导入 引入情境
  “我们现在的国家稳固吗?”
  学生会心地微笑,声音洪亮:“稳固!”
  “可实际上我们的国家曾经战事连绵,我们的祖先经常多灾多难。那是公元761年的秋天,大唐的安史之乱已长达6年之久了,真正是民不聊生,哭声震天。随难民几经坎坷,流落到成都,又几番奔波,在浣花溪畔搭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一家人才得以在战乱年代有了一间弥足珍贵的栖身之所的诗人杜甫,这不,又遇到了难处,什么难处呢?还是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去看一看吧。“
  对比往往更能揭示主题,幸福的人面对苦难的人生会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从而更加珍惜拥有的幸福。
  3.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这是一首歌行体长诗,生字生词较多,让四名同学分节朗读此诗,纠正字音,疏通词义,最后齐读一遍,加深感知。
  这是本节课目标达成的关键环节,它除了要为后面的精读感悟打好基础外,还承载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作用。很多课,教师教学设计精当,可课堂气氛却不佳,究其原因,很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