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5/26 22:52: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9250字。

  上海市201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许纪霖
  ①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的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②上海是近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大都市文化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这种二元文化分析模式,对于上海来说,通常是失效的。固然,上海是近代大众文化各种流行小说、流行音乐、流行戏剧的发源地,然而,上海同时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最早的政论性报纸《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作为报纸的主笔,以“笔锋常带情感”的魔力,倾动大江南北。《时务报》象征着近代中国批判性公共领域的诞生,也象征着第一代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晚清的启蒙源于上海,同样,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是在上海拉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将启蒙的火种接力到北京,启蒙 遂蔚成大潮。
  ③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北京是中国的学术中心,拥有北大、清华等著名国立大学,精英云集。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舆论中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书局、品种最丰富的杂志都云集上海。报纸、杂志和出版业,构成了近代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与大学不一样,大学吸引的是知识精英,而媒体面向的是各类社会大众。北京的启蒙是精英对精英的启蒙,走不出精英的圈子;而上海的启蒙,则是精英对大众的启蒙,通过媒体的管道,诉诸于公共舆论、教科书和流行读物,直接面向社会公众。
  ④随着印刷技术的现代化,使得廉价的出版物成为可能,令一般社会公众都能买得起;而白话小说、白话文的推广,又使得阅读大众迅速扩张。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北京不同的,便是以印刷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传播媒体。报纸、杂志与书籍,皆是受市场法则支配,皆要考虑到阅读大众、戏剧大众和电影大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取向。于是,上海的精英文化与启蒙事业,便不是一个精英向大众布道的单向过程,而是精英与大众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过程。
  ⑤于是,在上海文化之中,精英与大众、启蒙与生意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以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务印书馆为例,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之中,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商务印书馆走的不是上层而是下层路线,它出版了大量的辞典、教科书和通俗学术性读物,将新科学、新学科和新知识传播于社会,它所创办的杂志系列:《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青年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等,除《东方杂志》面向知识界之外,其余都是面向特定的社会大众。走市场路线,却绝不媚俗;教化大众,却不居高临下。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计2000卷的《万有文库》,收集有各种中外的经典读物,以简装、价廉的方式面向一般读者发行,其工程之大超过法国启蒙学派的百科全书,在文化效益和市场效益上取得了双向成功。
  ⑥北京的五四启蒙阵营,到1925年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分化,自由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启蒙的不同遗产,却相互对峙,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紧张表现得非常激烈。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等主流出版媒介,虽然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却不置于前台,他们以一种广义上的自由派姿态出现。比如商务的老板张元济,取的是兼容并包的态度,各种“主义”的著作,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皆在容纳之列。因此,对于中西文化,上海出版界的文化人是调和的、会通的,这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所在。
  ⑦上海有启蒙传统,也有消费文化,启蒙与娱乐之间,并非天人两隔,精英的雅致与大众的世俗,也是相通的。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洋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级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虽然有界限,却没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⑧精英与大众、高雅与世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镶嵌,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选择2009年9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1分)
  2.(1)第⑦段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1分) 
  (2)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2分)
  3.从下文看,第⑧段中“镶嵌”一词的意思是:                         。(2分)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在对“海派文化”的定义上,鲁迅先生的看法虽有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
  B.《时务报》和《新青年》的诞生,证明了上海也是精英启蒙文化的摇篮。
  C.在上海文化之中,启蒙之所以成为生意,同现代印刷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关。
  D.上海的主流出版媒介没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而是调和地容纳各种“主意”。
  E.上海城市文化就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交融,既非大雅,也非大俗。
  5.在民国初年的启蒙运动中,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力绝对不在北京大学之下。从文章内容看, 商务印书馆之所有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主意因为                         。(2分)
  6. 作者在第③段说:上海的启蒙与北京不同。从全文看,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不同和造成不同的原因做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塔上的树
  易云武
  ①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②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