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唐山大地震》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12380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唐山大地震》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唐山大地震》
二. 本周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在阅读理解,难点是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三. 知识归纳总结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报告文学是一种内容广泛而又形式多样的文体,从表现手法上分类,有记录性报告、概括(研究)性报告、报告文学小说等。从题材上分类,有工业报告文学、农业报告文学、军事报告文学等。从篇幅上分类,有系列报告文学、长篇报告文学、中篇报告文学、短篇报告文学等。为了学习的方便,把报告文学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例如:《中国农民大趋势》《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的重大事件。 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这片国土上》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览无余。如《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四. 课文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介绍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关于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Pulitzer Prizes)出资设立。普利策186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的一生对美国报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埃•姆•罗森塔尔的一篇得意之作,曾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孔悚然”,“像一场噩梦”的,有什么含义?
明确:把和平、祥和说成“最令人毛孔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文章以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纳粹的罪恶令人发指。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明确: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永久和平的企望。
4、怎么理解第14段“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纳粹德国的残暴,连上帝都难以面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供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6、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7、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