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稿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5/9 20:33: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70字。

  《赤壁赋》说课稿
  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一中学  王彤焱
  一、文本解读
  《赤壁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导读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苏轼在文章中借赤壁的高山,流水,清风,白露,月色,天光之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乐观通达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建功立业,务为有补于世,是古代文人一种主要的价值取向,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己身,是他们立身做人的根本。
  自古以来,人类的深层意识总离不了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涌大江流,逝者如斯夫,都不断地触动着人们的思索,使人类发现自身的有限,感到自身的渺小。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生命渴望不朽,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名垂千古。苏轼青年时代随父出川,曾写过“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之句,意气风发,表现了想要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然而被贬黄州后,自感有志难成,人生短暂却已过去大半,理想高远却还未能实现,而眼下又处于人生的低迷,于是理想失落,负剑空叹的境遇引发其人生的失意与落寞,《赤壁赋》中客的悲伤就源于此,所以客的悲实际上苏子之悲。
  然而,苏轼是智者,是达人,面对失落,面对困惑,他不会如常人般一味去悲叹,去怨愤,他有着自己卓然不群的体验与思考。他之能够战胜自我,超越困惑,是源自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关爱。所以我希望学生读苏轼的《赤壁赋》,品味他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对自我的战胜和对环境的战胜,更要看到他用仁爱、同情、悲悯去带给人们温暖,去慰藉人们痛苦的一片淳厚之心。当苏轼讲着“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道理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想把自己的一怀悲苦寄托于江风山月的,在他眼里,在他的一生中,令他深爱的,令他陶醉的,是他的拥有。亲情,友情,事业,百姓,拥有的就是美丽的。只要眼睛看到了,就把它看作美景;只要耳朵听到了,就把它当作音乐——尽情享受,乐在其中;不属于自己的,不必去强求,也更不必为之烦恼。
  苏轼的后半生历尽艰难坎坷,一贬再贬,处处磨难,处处艰辛,而东坡所到,却是触处生春,步步莲花:兴修水利,访察民情,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因为这一切,都是他的拥有,都是他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大部分重点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以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2、学生对客的“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 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多数是套话;
  3、苏轼借水与月所阐述的“变”与“不变”的道理,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可能深入,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上;
  4、苏轼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喻讲述人生的态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