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下教师的备课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17 20:33: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7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谈谈新课程下教师的备课
         

  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应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应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思想观念上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转变,就不会有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如果说有些教师教案没有创新,那就说明他们还未能真正跳出“导入—讲授—练习—作业—小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落后。可以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地支配着一些教师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所以改革备课方法应先改革备课思想。那么究竟如何备课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转变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0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一节课上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所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临场发挥”。这样看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可以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可以这样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比较粗的一次设计。然后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新问题的出现,随时调整教案乃至进行二度设计。

  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