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3届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7小题,约9850字。
上海市闵行区2013届高三语文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 ⑴ 狂风呼啸而过 ⑵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⑶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 ⑷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以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队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寨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1、第①段“□词□调”一次,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和□。(1分)
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2分)
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书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一项,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况。(4分)
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 “雨非雨,雪非雪”。(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人情似纸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