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古诗文(高中版)
六国论 苏洵
一、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创造者借史咏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
3、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4、理解“弊、率、完、患、判、速、再、数、礼、当、故事”等词的含义;归纳“得、非、或、相”的义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二、题解:
“六国”是指战国时齐、楚、燕、赵、魏、韩六国;
“论”意思是分析、评论之意。是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说:“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当属前者。
三、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相传二十七岁发奋读书,写作古文。因屡次参加进士等考试落第,就把自己过去写的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古代曲籍,终于精通六经百家的学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许多学者争相仿其文。随后参加修礼部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未及上报就病逝。
苏洵精于古文,他的著作以史论、政论为主。他的文章承《战国策》、《孟子》以及韩愈的古文传统而有所发挥,特别是受纵横家说辞的影响很大,笔力雄健、峻拔,善于辨析,语言明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写作背景:
文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被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而原本强盛的六国霧在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之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抗秦(合纵),但他们 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灭亡,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北宋建国以来,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顺而实得中央专制集权制
……
六、课文注解:
六国破灭,非(不是)兵(兵器)不利,战不善, 弊(弊病, 弊端)在赂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 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贿赂秦国,指向秦国割求和)。赂秦而(就,连词)力亏(亏损),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 这是破灭的
或(有人,不定指代词)曰:六国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原因。有人 说:六国相继灭亡,